大灰狼、白雪公主…这些形象一开始就不是讲给小孩子听的呀,而是成人的娱乐,因此长期带有荒谬的少儿不宜内容。“童话”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但人们大多不知道的事实是,童话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曲折的情节和阴森的结局。换言之,并不存在“专门给孩子看的童话”。事实上,那些经典童话的原初文本,保存着大量人类蒙昧之初的血腥气息,折射的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观念,有些依然带着野蛮、杀戮的痕迹。
黑暗童话并不是拍给孩子们看的,它更像是那些曾经沉浸于甜美童话世界,而如今已经体味到世态炎凉、人生无奈的大人们的一个噩梦。是冰冷、现实的社会规则在童话世界的投影。
童话黑暗1:大量乱伦色情情节
童话创作的原因是上流社会沙龙里文士贵妇为排遣无聊编写的道德故事,所以故事里的谋杀和乱伦实际上影射的是政坛秘辛和宫闱乱事。
童话黑暗2:谋杀暴力食人情节
为什么会有食人角色充斥童话之中?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食人者。这个答案看起来惊世骇俗,但并不值得惊讶,相信这世上所有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吮过手指,咬过指甲,咬过嘴唇,甚至吃过自己的鼻涕,把受伤后结出的血痂扣下来放进嘴里,如果你做过其中的任何一样,那么按照人类学的定义,你就是一个食人者,只不过这种行为属于食人分类中的自食(autocannibalism)
但古代神话中的食人和谋杀,更多是一种宇宙诞生和孕育生命的隐喻,诸神靠破坏旧秩序来构建新秩序,从牺牲的死亡中孕育出新生,这是创世神话的原初含义。就像基督教的圣餐礼声称是吃耶稣的血和肉一样,只能理解为是一种凡人与神沟通的譬喻。
第三种说法,猎巫狂热和反犹主义通过食人妖魔的形象巧妙地渗入到童话之中,成为狂热的教会势力推进其意识形态的文宣工具。
早期的童话尽管充满了残忍、谋杀、食人和诡计,但却处处反映一个母题,那就是对既定秩序的反抗,一个小人物,凭借一些因缘和一点运气,再加上一些小聪明,对抗权贵阶层,成功逆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无奈生活中的唯一一点儿亮光,至少在童话中,它是可以实现的。
若是对童话发展历史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然和思维过程”,高尔基如是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还是比较客观的,若只是因一股对书名的好奇心进来,那可能就要失望了。
不必带着现在的道德眼光去看n个世纪前的黑童话,因为给现在的孩子看的是21世纪的童话。小孩子可以看被美化过的格林童话,也可以看我国的神话故事;而成年人可看的童话内容也丰富了(比如童话改编的电影《沉睡魔咒》、《僵尸新娘》,这些在回归人性的同时也给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也发展出小孩和成年人都能看的童话内容,如今传播媒介的丰富发展也能算得上是童话发展的里程碑吧。